体“谈”记忆丨从晨操班到晨友团这个体育组织是如何发展的?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4-08-12 12:12:16

  晨友团是上海青年会体育部所属的一个组织,由晨操班发展起来,其目的是提倡体育活动、宣传青年会运动。1906年,上海青年会四川路会所建成后,最先成立的就是晨操班,参加的成员大部分是四川路附近一些店铺中的老板、中老年商人和职工,到1935年时已发展到三、四十人。但由于缺乏体育运动基础,晨操班的成员们都不适宜参加较剧烈的运动,故以体操及游戏为主。

  体操的内容包括跑步、徒手操或棍棒操、木哑铃操、印度锤、肋木架、药球等。游戏则包括分队接力比赛或马铃薯跑、投篮比准、爬行、爬绳、滚地球等。此外,他们还对打笼球比赛颇有兴趣,有些人也喜爱打排球、篮球和墙手球等运动。晨操班活动常为每周一、三、五或二、四、六上午七时至八时。

  1937年,八仙桥青年会临时健身房落成,活动用房比四川路青年会大得多,而且处在居民和商业集中地区,交通也十分便利,因此参加晨操班人数大增,尤其是青年人增加更多,都喜欢打篮球,而晨操班的中老年商人很多也已学会打篮球。青年会体育部为适应上海篮球发展及晨操班的需要,在1942年曾传授“8”型进攻法、双“V”型速战法以及快攻法、阵地战法、五人联防法、人盯人等防守法,并在报刊上广为介绍。

  当时由于青年会人手少,就想到要启用参加晨操班的积极分子协助体育部工作,因而就组织起晨友团。晨友团设有管理委员会,是由青年会体育部提出名单,召开班员会议推选成立的,随后再推选团长及义务干事管理团的活动,青年会体育部干事担任团的顾问或总干事、总指导等职务。平时团内一切活动,包括领操、裁判、旅游等均由团长和义务干事管理。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青年会各部门的工作都兴旺起来,晨友团也在此时最为发达,参加人数已从四、五十人增加到一百余人。这时期团的活动,除仍坚持以体操及游戏比赛为主外,着重发展篮球运动。从初学逐步发展到团内有五、六支篮球代表队,且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这些队伍从团内分队比赛发展到对外比赛,从对外比赛发展到每年举办全市性公开“晨友杯”篮球联赛,每届有70-80支球队参加甲、乙组比赛。“晨友杯”篮球联赛培养出了一批篮球裁判员、计时员、记分员和场地工作人员,可为全市其他篮球比赛服务。比赛期间,晨友团编印“晨友杯”篮球联赛特刊,发给各球队及青年会会友。“晨友杯”篮球联赛冠军可得大银杯一只,由冠军队保存一年,连续三年夺冠才能永久保存。

  在解放前,晨友团和中青游泳团是上海青年会体育部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两个体育组织。1953年,由于团友的各方面原因,晨友团的活动便逐渐停止了。